2022-05-24 | 文章來源:
【 mdash mdash課程評價的主要方式]
課程評價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對課程的目標、實施和結果等相關問題的價值和特征進行判斷的過程。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?,F代教育評價理念倡導發(fā)展性評價,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體差異。
1.CSE評估模型
由Steek提出并經Cuba、Lincoln等進一步發(fā)展的課程評價模式。CSE評估模型的實施步驟如下:
1.需要評估;2.程序計劃;3.形成性評價;4.終結性評價。這種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以問題而不是目標和假設作為評價的先導。在此基礎上,評價者將進行系統的觀察、調查、訪談、測試或任何其他有助于理解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評價活動。
這種評價的好處是不再單純基于理論,而是基于關心評價結果的聽眾的需求,注重滿足他們的需求;評價的形成功能和總結功能有機統一;評價貫穿于教育改革的全過程。它很好地適應了多元社會的現實和不同觀點評價者的需要,其結果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和適應性。因此,CSE評價模式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好評,甚至有學者認為該模式是迄今為止所有評價模式中最有效的。
二、自由評價模式的目的
該評價模型是由美國學者Screvane針對目標評價模型的缺點而提出的。他主張評價的重心應該從 課程計劃的預期結果 轉到 課程計劃的實際結果 上來吧。評估者不應受預期課程目標的影響。雖然這些目標在課程開發(fā)中可能有用,但它們不適合作為評估標準。在他看來,課程評價既需要描述,也需要批判。無論描述還是批評,它的材料都基于三個來源:1。前提條件,即課程設計和實施前可能與結果相關的條件;2.互動,即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過程因素;3.結果,也就是課程實施后的效果。除了預期的結果之外,評價還應該關注意外的結果。
這種評價模式對目標評價模式的批判擊中了要害。除了預期的結果之外,評價還應著眼于意想不到的結果,也應著眼于對產生具體結果所使用的各種條件和方法的分析,這樣才能對課程的全貌進行評價。評價不僅要指向課程計劃符合目標的程度,還要考慮課程計劃符合實際需要的程度。但它也存在很多問題:如果在評價中拋開目標去尋找各種實際效果,結果很可能顧此失彼,偏離評價的主要目的。另外,目的已經完成 免費 評估不存在。由于評價者總是有一定的評價標準,這些標準脫離了課程開發(fā)者的目的,評價者很可能用自己的目的來代替,容易主觀化,影響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,因此很難適用。因此,嚴格地說,無目標評價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式,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程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