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5-24 | 文章來源:
1.心理發(fā)展的意義
所謂心理發(fā)展,是指個體從出生、成熟、衰老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(fā)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。
研究表明,學生心理發(fā)展具有連續(xù)性和階段性、方向性和序列性、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四個基本特征。
我國心理學家通常將個體的心理發(fā)展分為八個階段。即:哺乳期(0 ~ 1歲);嬰兒(1 ~ 3歲);幼兒期(3 ~ 6、7歲);童年(6、7歲到11、12歲);少年(11,12歲~ L4,1 5歲);青年(14、15 ~ 25歲);成人(25 ~ 65歲);老年(65歲以后)。
2.青少年心理發(fā)展的階段特征
青春期是指11 ~ 12歲到l4、15歲的階段,是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期,大致相當于初中,具有一半成熟一半幼稚的特點。
青春是指14到15歲到l7、18歲這段時間,相當于高中。青年時期是個人在身體上、心理上和社會上接近成年人的時期。
3.中學生心理發(fā)展的教育意義
(1)關于學習準備
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(fā)展水平對新學習的適應能力,即學生學習新知識時促進或阻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和心理發(fā)展的水平和特點。
(2)關于關鍵期。
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活中相對較短的時期。在這個時期,一個人對某些刺激特別敏感。過了這個時期,同樣的刺激對其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。
4.皮亞杰的認知發(fā)展階段理論。
(1)感覺運動階段(0 ~ 2歲)
在這個階段,兒童的認知發(fā)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。
(2)術前階段(2 ~ 7歲)
在這個階段,兒童的各種知覺運動模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意象模式,但他們的思維仍然被具體的直覺表象所束縛。
(3)具體操作階段(7 ~ 11歲)
在這個階段,孩子的認知結構已經有了抽象的概念,思維可以逆向,可以進行邏輯推理。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兒童已經達到了長度、體積、重量和面積的守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