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7-10 | 文章來源:
在教師招聘考試中,心理學的知識一直被視為重點,其中心理學家及其理論觀點的比重逐漸增加,復雜程度也逐漸增加。比如桑代克、斯金納、托爾曼、奧蘇貝爾等的考試頻率。正在增加,甚至一些小知識點也頻繁出現(xiàn)。這一部分主要考察各個人物的觀點、地位與代表作品之間的對應關系,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。所以今天我們就針對其中一個重要人物 mdash介紹科勒的思路,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。
一、人物介紹
科勒(1887-1967)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,格式塔心理學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1887年,科勒出生于愛沙尼亞,他曾就讀于德國的杜平根大學、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。1909年,他在著名的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。后來,在法蘭克福大學教書時,他與其他心理學家考夫卡和韋特海默一起創(chuàng)立了格式塔心理學。
二、代表作品
價值在事實世界中的地位,心理學中的動力學,格式塔心理學的任務等。
三。主要觀點
1.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觀點
格式塔是德語 格式塔 手段的音譯 動態(tài)整體 因此,他們主張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心理學,也稱為 格式塔心理學 。
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行原理是整體性的,整體大于部分之和。他主張把心理現(xiàn)象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,但反對馮特把意識分解成元素的觀點。
2.格式塔-頓悟理論
通過大猩猩吃香蕉的實驗,科勒提出了第一個認知學習理論——格式塔——頓悟理論,與桑代克的連接——試錯理論相反。
科勒發(fā)現(xiàn),黑猩猩在面對問題情境時并沒有表現(xiàn)出盲目的嘗試——錯誤的動作,而是坐下來沉思,觀察整個問題情境,突然表現(xiàn)出領悟的樣子,并立即采取行動成功解決問題。這就是所謂的頓悟,頓悟學習的本質就是在主體內部構建一個心理完形。因此,他提出學習是通過頓悟的過程來實現(xiàn)的,即個體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悟性對情境以及情境與自己的關系的頓悟,而不是行動的積累或盲目的嘗試。
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,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是通過理解情境中事物之間的關系,形成格式塔來實現(xiàn)的。這種格式塔傾向具有一種組織功能,可以填補空白或缺陷,使有機體不斷組織重組,一個又一個格式塔不斷出現(xiàn)。
3.學習遷移的關系轉換理論
科勒通過雞一米一米的實驗,提出了遷移關系轉化的觀點。根據(jù)雞能將棋盤顏色與是否有米的關系轉移到其他情境的事實,他提出情境中的關系在轉移中起作用,即轉移的產(chǎn)生取決于兩個條件:一是兩種學習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;第二,學習者對這種關系的理解和洞察。獲得的經(jīng)驗能否遷移,不取決于是否有一些共同的要素,也不取決于對原理的孤立掌握,而取決于個體能否理解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系。